解放后,我国的石油地质事业的理论指导主要来自翁文灏、李四光、孙建初、谢家荣、黄汲清等。
石油地质理论的形成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有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我国大部分已经发现的油田多数属于陆相生油。
按照石油地质学的说法,最初的石油生成来自于地球形成初期的古动物沉积,之后随着地壳运动,在有条件形成盖层的地方就形成了石油储集,也就是典型的“生、储、盖”,因此,寻找石油首先要调查沉积盆地,再调查适合的构造进行钻井取地层参数,之后,通过测井射孔采油等一系列的石油工程操作,最终完成一个油田的生产运行。
一九六四年胜利油田发现之后,石油部的下一个目标在华北平原周边和辽宁省辽河流域。
在天津大港和河北黄骅地区,黄3井和港5井先后获得工业油流,北大港构造带发现了港西,港东油田,大港油田初具规模,一九六八年年产量达到36.3万吨,一九七五年更是达到了449.6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重要石油开发基地。
一九六五年,在辽河大平房构造发现了工业油流,一九六七年,大庆油田的组建的勘探队伍进驻辽河地区,初步探明了黄金带和热河台两个初具规模的油田,至一九六九年九月,辽河地区首个整装大油田-兴隆台油田投入开发,到一九七八年,辽河地区发现了十一个整装油田,年产量达到335万吨,至此,环渤海又一个石油基地辽河油田正式投入开发阶段。
冀中坳陷,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地区,一九六四年一个钻井队在钻探凤河营构造时,首次在古近系新近系发现油层。一九七四年六月在高家堡构造家一井获工业油流,同年,河北省地质队在任丘辛中驿构造南部的高点上钻探冀门一井,首次在古老的碳酸盐地层见到油花显示。
来自大港油田的钻井队同样在任丘辛中驿构造布置了另一口探井,这就是后来华北油田的发现井任四井。
一九七四年七月三日,人四井钻井穿透古老白云岩后喷出千吨高产油流,日产达1034吨,宣告了我国第一个古潜山油田-华北油田的诞生,华北油田曾在上世纪七十代后期成为我国第三大油田,仅次于大庆和胜利。
一九七八年,华北油田的年产量一度达到1723万吨,妥妥的当上了“油老三”。华北油田的发现还有两个值得骄傲的地方,一个,是开启了在深处古潜山地层找油的新领域,另一个,就是它的出现让我国石油总产达到了上亿吨的规模。
自一九六四年以来,随着国家石油开发战略东移,在华北地区的渤海湾盆地内,我们陆续建成了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和华北油田四个石油生产基地,形成了渤海湾油区,这是继大庆吉林之后,我国第二大油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石油产量突破了亿吨规模,石油出口曾是我国重要的外汇来源,当然,由于我国改开后发展太快,突飞猛进的经济规模令人眼花缭乱,石油生产后来虽不断有成就,但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如今我们的石油生产不敢谈成就了,原因是,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