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不是讨论软件开发技术的文章,是因为新近换了台电脑,电脑又有点奇葩(相对于用户),
一般的PC机器安装都不是个问题。
主力的工作和娱乐平台都是,为何选择 Pro,其实主要因为外观
(一个严重的外观党 )。
选择笔记本电脑其实比较苛刻的,
首先重量和性能。重量要1KG左右的,性能强劲的,传统样子的笔记本(非平板电脑),
光是这个要求,都能打倒一大片,剩下的可供选择的笔记本电脑就寥寥无几了。
其次外观,太难看太另类的不选。
于是找来找去,就找到了 13寸版的 最新出来的 Pro。
他的重量足有1.37KG,有点重,这个重量其实也并不满意的,好在外观感觉不错(外观的评价带有个人主观性)。
之前没买过苹果的MAC笔记本,也没看中过,因为以前一看到动不动就2KG重量,就没兴趣了,再好的性能和外观也没兴趣。
当然有AIR系列重量轻些,可是性能差,而且不喜欢那种楔子形状,一头厚一头薄。
比起5年多前,SONY Z系列顶级配置,能把当时的最强劲的i7-CPU的塞进只有1.17KG重量的机器中,
而且各种接口齐全,连VGA,HDMI等都有。
(这种工艺不知道现在能有多少家能做得到,没了解过)。Sony Z的外观也好看(外观的评价带有个人主观性)。
而且总体性能也不弱,我当时买的SONY Z系列高级配置,硬盘读写速度基本达到1GB速度(当时来说就是神速),
I5-3320M的CPU就是现在运行绝大部分大型软件也不卡顿 。整个笔记本使用了五年没出过问题,也从没去维修过,
而且还摔在到地上了好几次,都有点变形。
(希望新买的 Pro也能这样不出问题。可是看着他们做出来的的驱动就有点头大,常出问题)
可是五年多过去了,这个行业好像没啥长进。(否则也不会选择 Pro,毕竟跟搭载的平台有出入)
估计是萎缩的厉害,大家都没心情在上边花费力气。
回到2017版的 Pro上来,先总体说说使用它并且安装之后的使用感受。
带multi-touch bar的,只有4个USB-C接口(雷电接口), 外表看起来很干净,
好在我其实不大使用外接接口,
根据以前使用习惯,用得最多的是无线网络,有线网卡也很少使用。
顶多用用USB接口,可是最近开发出来USB重定向程序(相关USB重定向博客文章请看我的CSDN博客)
于是把USB插到台式机上,啥时候要用,直接重定向USB设备,也懒得插到笔记本电脑上了。
还有那个有点多余的multi-touch bar, 不清楚在macOS系统下,能带来什么好处,因为不大使用这个系统,
只是做Xcode开发iOS应用会用到,但是仅此而已。
在下基本就是个鸡肋。可是高配版都是带bar的,没有不带bar的高配版。
multi-touch bar还有个问题,在启动时候,没有F1-F12等按键(因为启动时候,对应的驱动还没加载)
因此在启动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操作,比如F8恢复启动菜单等,不过这个需求太罕见,都是一般在系统出问题时候使用,
这个时候可以外接一个USB键盘或者USB鼠标来解决这个问题。
触摸板问题,这款电脑的触摸板很大,触摸起来也很顺滑,不知道是他们在上的触摸板驱动做的不好,
还是因为触摸板过大,还是我不大习惯。使用起来,误触比较多。希望使用时间长了,会习惯。
因为我基本上已经抛弃鼠标,大部分时间都使用触摸板来操作笔记本电脑。
比如拖动操作时候,我习惯一只手指按着触摸板,另一只手指拖动, 他们是连续点两次,第2次不离开手指来拖动,非常不习惯。
虽然也可以一个手指按住边缘,另一只手指拖动,可是触摸板过大,误触的概率更大;
如果不是一定要按住边缘,如果按住任何一个位置都能拖动,效果会好很多。总之目前的体验效果不大友好。
电源问题,这个其实我也不大关心,在下,电池使用时间不长,顶多4,5小时,
因为我大部分时间都是插上电源来使用,也很少带出门。
还有,有时候关机重启之后,multi-touch bar不亮,这个时候,再重启一次或者多次,应该能恢复,
如果还不行,可以按照苹果提出的重置 NVRAM和SMC来试试,比较奇葩,主要原因还是应该对应驱动做得不太好。
重置NVRAM, 插上电源,关机,然后开机,同时按住 + + P + R 四个键至少15秒以上,
重置SMC, 关机,插上电源, 按住 Shift + + .
这样首先重启到 MacOS系统,在MacOS系统multi-touch bar 恢复了,再进入到也恢复了。
同样,有时候启动进入 会蓝屏(蓝屏也不是通常看到的蓝屏,而是花屏,然后机器就死在那了,需要按电源键重启),
再次重启也应该没问题,这个应该跟 苹果驱动或者本身BUG有关,
估计最大的问题还是苹果的驱动问题。
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应该就是无线网卡问题了,
这款电脑使用的是的芯片,不知道有多少厂商使用的无线芯片,并且在中是否有同样的问题,
就是在 2.4G频段的无线网络中(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150M, 300M的无线路由器),极不稳定,很容易断线。
试过在macos系统使用,好像没什么问题,这么说来硬件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问题还是在无线网卡对应的驱动。
核心驱动应该是厂商开发的,苹果估计只是做了部分修改或者压根没修改,
不清楚其他厂商有没有使用的无线芯片在下使用是不是有同样的问题,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苹果反而修改驱动代码,改出了问题,这样的话,真该打屁股。
好在 5G 频段(就是现在所谓的千兆无线路由器)环境下, 使用还稳定,否则只能选择退货。
附带的问题就是蓝牙,因为蓝牙也是使用2.4G的,同样会造成蓝牙设备的不稳定,好在蓝牙我也不大用。
这个问题从2016年就出现了,时至今日,已经一年了,还没解决,估计是没得解决了。
所以买这台电脑来运行平台,并且要经常带到各种地方工作的朋友需要谨慎注意了。
各个地方的无线路由器不一定都是 ”高大上“ 5G路由器,有些甚至很旧,这种无线环境这台电脑断线将会是经常的,
会严重影响你的工作。除非你确定可以买个USB-C转千兆网卡适配器来在有线网络中使用。
以上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苹果的驱动上,可能是苹果没投入多少精力在驱动上面开发,
毕竟苹果和微软这两家公司从创始人开始,就是竞争关系,经常互黑来表明自己的产品有多好。
说了这么多缺点,不就是显得这台电脑一无是处,其实不是,总体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非常赞的就是屏幕效果,看着非常舒服。
外观就不用说了,很漂亮,手感也不错,这样做起事来也心情舒畅得多。
再说性能,硬盘速度,虽然官网吹嘘说是 3GB 的速度, 实际达不到,但是2G的速度还是能达到的,
比起我之前的电脑快了一倍多,不过让他复制大量小文件,比如有几十万个小文件目录的复制,速度也很慢,
这应该跟NTFS这种文件系统处理大量小文件比较弱有关。
8G或者16G的内存,最新的7代intel CPU速度自然不用说。
总体使用,速度非常快。
最后说说安装 。
拿到手之后,我首先使用安装的系统,一开始也是个小白,
傻瓜式的按照提示的步骤安装, 很快就装好 了, 一切正常。
记住在安装过程中,第一次启动到 ,会出现一个 叫 的磁盘分区,
里边出现 目录和$$和 .xml,把这三个东西复制到别的地方存储起来,
这个就是对应当前 Pro电脑在下的驱动的集合。如果安装的时候忘记,也可以从下边的链接下载适合你的
驱动。
因为最新版本的的驱动,苹果没提供官方下载,所以只能采用这种方式保存。
安装的只有一个C盘符,在macos中使用安装的时候,也没得改。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macos里边的磁盘工具,先把磁盘分区成多个HFS+分区,
然后助手就安装到某个分区,
等进入到系统之后,删除这些HFS+分区,重新划分成NTFS分区,这样就能出现多个盘符。
因为我们的主力系统是,所以必须要能完全掌控安装卸载的主动权,而不是借助macos系统。
否则哪天系统出现了问题,到时恢复起来就欲哭无泪。
如何做到主动?
首先,必须准备一个容量够大的U盘,起码8G以上,最好速度够快的,3.0以上接口的。
从U盘来启动电脑,这样才能完全掌控 pro而不再受macos系统的限制。
苹果电脑使用的是UEFI启动方式,跟一般PC采用BIOS方式有区别,其实新PC已经都开始过渡到UEFI模式。
UEFI 启动方式并不是苹果电脑独有的,
EFI最初是Intel建议组成,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来替代BIOS, UEFI是在EF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UEFI已经不属于Intel所有,而是属于一个 EFI Form的国际组织制定和维护。
UEFI完全不同于BIOS,BIOS是运行在 16位的实模式下, UEFI直接运行在 32位或者64位模式下,已经不存在16位的实模式了。
这也就意味着,以前很多跟XP相关,跟DOS程序相关的磁盘管理工具,启动工具,不再合适。
而且UEFI启动方式非常容易就能实现联网,
比如我们在苹果电脑每次开机按 + r 就会进入到系统恢复菜单,而且叫你设置网络,然后从网络下载一个macos恢复系统。
这种功能就是UEFI启动方式所特有的,反观BIOS启动方式是无论如何做不到这样的效果。
以上的系统都支持UEFI启动,自然包括 10,只是是新近出来的,会对 UEFI支持得更完善。
所以我们在做启动盘的时候,一律采用 WIN10 PE 。
安装电脑的人都应该知道 的PE环境,这个是个非常小的WIN32系统,其实就是从完整的映像中截取的一部分。
能实现的核心启动和运行程序等功能,也能联网等。
PE制作方法这里就不罗嗦了,可以从网上下载 64位的 支持UEFI启动 的iso镜像,能下载的链接非常多。
然后得找个工具来把U盘格式化为UEFI启动模式,我采用的工具是 fufus, 下载地址
一个非常好用而小巧的工具。
再另外一台电脑的系统下(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只有一台电脑的,否则只好找别人临时借台电脑了), 插上U盘,打开fufus
选择你刚才下载的64位支持UEFI启动的的iso镜像, 然后格式化为 UEFI +GPT分区方案。
这样一块能启动 pro电脑的启动盘就做好了。
接着把一些必要的磁盘工具复制进U 盘,
比如挺好用国内的 (前身是 ,从DOS的磁盘管理做到了现今,能坚持而且成功,非常不易,赞一下),
还有个国外的 true image,也挺好用。像以前挺出名的 GHOST等工具,备份镜像是运行在实模式,在这里是不能使用的。
然后从微软官网下载最新的的iso镜像,我下载的是最新的1703版本的。
一个UEFI启动且安装有64位的镜像的的U盘, 必要的磁盘管理工具,的驱动,win10镜像。
有了这些准备,我们可以开始折腾 这款13寸的 pro 了。
有人可能会问,何必这么麻烦,直接做个 的UEFI启动盘,
不就直接能从U盘安装,为何非要做镜像启动。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做的,直接做成 的UEFI启动U盘,结果用U盘启动安装,
出现一路的安装界面,到选择安装到磁盘的时候,可是发现没找到 Pro的SSD磁盘。
一开始手忙脚乱了,以为这台电脑只能从安装,那跟买台废品有什么区别。
接着再想到使用 64位的启动,成功启动到PE环境之后,还是没发现任何的的SSD磁盘,
打开设备管理器,当然看到一堆的打问号的设备。
然后突然想到,可能苹果电脑的SSD磁盘需要对应的磁盘驱动。
在驱动包中还真找到了 目录,这就是苹果的SSD磁盘驱动。
于是在设备管理器里边打问号的设备中找,找到一个“大容量的存储设备” ,应该就是这个,于是给这个设备更新 磁盘驱动,
这样苹果的SSD磁盘终于出现了。
苹果的SSD磁盘需要苹果自己对应的驱动,而且只有64位的,没有32位的。
如果直接U盘启动的自己的安装过程,因为一开始的安装环境是运行在32位下,无法加载苹果的SSD磁盘驱动,
自然就出现上边所说看不到任何苹果的SSD磁盘。
到安装成功,再次重新启动接着进一步安装时候,已经进入64位环境,
这个时候自然能成功加载,SSD磁盘自然能正常访问。
因此,只能使用 64位的环境来安装。
不清楚2015年以前的是不是也这种情况,反正 2016年, 2017年这两款的电脑的SSD都是这种情况,
而且都是使用 SCSI 接口的磁盘 。
说说我的安装过程:
先是小白方式,买好电脑后,直接进入随机附带MacOS系统,准备好 镜像,
运行安装,一路简单点下去,终于安装成功.
可惜只有一个C盘,然后 打开磁盘管理工具,不知道是手贱还是看着不爽,把MacOS系统的分区给删除了。
就这样,随机附带的MacOS系统就这么了。
再也进不去MacOS系统,这种情况下,就想到了采用U盘启动。
U盘启动就像上边所述,用fufus制作UEFI启动的U盘, 并且加载 镜像,想让U盘直接安装系统,结果没成功。
然后下载 ,从PE启动电脑,然后发现SSD问题,解决。
接着使用 磁盘工具,简单而粗暴的把整个苹果的整个SSD磁盘重新分区,当然分成NTFS分区。
这个时候MacOS任何残渣都不存在了。
接着,在环境下启动win10安装进程,一切顺利,重新启动到win10接着安装,终于安装成功。
这个时候,执行最后一步,安装苹果的 驱动。
正在狂喜以为终于可以摆脱MacOS,只在2017这款 只安装系统。
可是等安装完驱动,发现multi-touch bar不亮, 摄像头没有,打开设备管理器,还发现一个打问号的设备。
于是到网上找解决办法,说是可以通过重置 NVRAM 和SMC来解决,我重置了多次,还是没效果。
下,还是multi-touch bar不亮,摄像头没找到,出现一个打问号的设备。
于是没法,只能恢复MacOS系统。
下,使用删除所有分区。
开机按 +r 进入恢复环境,从网上下载运行恢复MacOS,进入 在线安装,然后重新安装MacOS。
在线安装也挺烦的,安装包做了CDN镜像,不是从国外下载,而是从中国下载,速度也是很快的。
不过我比较倒霉,系统链接了一个有错误安装包的CDN服务器,而且这个错误包挺大4G多。
下载了一个小时,还没下好。
幸好我有别的检测程序,能查询到每台电脑的网络情况。
发现已经下载了 40多G的流量,怎么可能还没下载好!
再仔细检查,发现是某个pkg包校验错误,结果苹果的下载程序还在傻傻的不停的循环下载,也没个提示框出来。
做得真够”人性化“的,其实发现macos程序好多地方都是这么弱智的, 比如Xcode的更新也是这样。。。
于是关机,等待一段时间,熟悉CDN都知道,大部分都是通过DNS来加速,过段时间DNS域名会失效,会重新定位到新服务器IP。
再次开机,在线安装,很顺利,20分钟安装成功macos系统。
这次接着小白方式,使用安装 10, 成功,并且multi-touch bar, 摄像头等都能找到。
再次进入, 使用 把磁盘分区整理好。
经过这么一通折腾,实在不想折腾了。
也不想再去分析为何单独安装不能认出multi-touch bar等设备。
估计其实还是苹果的驱动的问题。
有人说是苹果故意这么做,我的看法是他们应该是某些技术没能在平台下解决,
只能通过他们做的熟练的MacOS系统来恢复和识别。
(如果有人折腾出2017款 pro 不需要安装macos也能正常识别multi-touch bar等设备,希望能公布出来大家共享)。
于是决定,还是把macos系统留下来,留了31G多的空间给MacOS, 反正有500多G的硬盘。
就当给苹果吃了好了。
同时在环境下,在新的分区再重新安装,(也就是不再依赖)
成功并且也能成功识别出multi-touch bar等设备。
再使用 备份系统分区,MacOS分区,分区表结构,所有这些数据保在存台式机上。
然而比起下边链接的这位仁兄的悲催的经历,我算是很幸运的了,
有些功能我用不上, 无线也是使用5G路由器,没发现断线情况,
老的2.4G路由倒是经常断,蓝牙鼠标也常断线,好在都不大用。
就这么多吧。
补充说明:
因为不习惯苹果原版的触摸板的驱动,因此自己重新开发了此款电脑的触摸板驱动。
驱动和源码下载下载地址:
:
CSDN:
相关博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