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及古代情人节,就不得不谈谈那句脍炙人口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被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推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后人也以此引申至众多领域。而这句诗的来源,实际是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他用这一首诗词,细细地描述他和情人约会的情景。而古代的七夕原是元宵,随着时代的变化,七夕成为了新的传统情人节。
多情才子公然走私的爱情诗词
古人描写的关于七夕的情爱诗词几乎没有,七夕实质上是乞巧节,意思是妇女乞求心灵手巧的节日。很多资料都记载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但秦观却不走寻常路,用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
其实,写七夕歌咏爱情的诗句,秦观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以及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但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的描写,多得就像是星河里的星星,《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这一词,直接点出了这美好的一刻。而这个词的出处也很也绝妙,它来自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紧随而来的一句“柔情似水”,把两情相会的情意比喻成了悠悠无声的流水,温柔缠绵。 “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令人心碎。“佳期如梦”点出了相会时间之短,又流露出了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峰回路转的一句“忍顾鹊桥归路”,把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描写的淋漓尽致。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
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鹊桥仙·纤云弄巧》里,秦观用“巧”与“恨”两字,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可以说,《鹊桥仙·纤云弄巧》熔了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离别相思苦从何而来
那么,又是怎样一个青年才俊,遇到了怎样一个妙人儿,才能写下如此真情实感的诗词呢。把时间线拉回到宋朝。相传,《鹊桥仙·纤云弄巧》是秦观在为官之前写给邻村一位名为娄琬的姑娘。可命运捉弄,他最终没有和这位青梅竹马的姑娘成亲,却被迫娶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子。 后来他们有短暂的相遇,离别之后的某个七夕,他写下了这首词,寄托对这女子的思念。
但有学者认为,《鹊桥仙·纤云弄巧》诞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的七夕。当时的秦观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路过长沙,遇到了长沙义倡。关于长沙义倡也有详细的记载,洪迈《夷坚志补》卷二有较详细的叙述:“义倡者,长沙人也,不知其姓氏。家世倡籍,善讴,尤喜秦少游乐府,得一篇,辄手笔口咏不置”。这两个人在长沙偶遇,相知,相爱,又分离,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秦观不得不继续前往郴州。临走之际,秦观与其越好重逢之日即使于飞之日,但世事难料,秦观最终死于广西藤县,义倡知后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
风流才子的真实面目
秦观究竟是风流还是忠于一人,已经不可考证,但他所写下的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确确实实靠着内里的真实情感成为了千古绝唱。那么,秦观为何能写出如此出彩的诗句呢?秦观是苏轼的学生,在政治上,因为苏轼属于保守派而被攻击,秦观也倍受牵连,仕途十分坎坷,一再遭贬,先是被贬到浙江的杭州、处州,后来被贬到湖南郴州,再后来又被贬到广西道州,广东雷州。一次比一次偏远,荒凉。而且官职封号都被去除,行为被管制,其悲凉凄惨可想而知。
所以,秦观的词在描写爱情的时候,总是会把个人落魄命运而产生的哀愁、迷茫的情感渗透在其中。让整首词呈现一种哀婉、凄凉、伤感的情绪。再加上秦观这个婉约派词人因为受到了前人柳永的影响,格外偏爱慢词,作词含蓄隐丽,偏爱自然景物的他用精美的辞藻,写出了凄美朦胧的意境,这也是《鹊桥仙·纤云弄巧》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或许一方面是因为秦观天性风流的性情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落魄的人生经历和风尘女子漂泊的命运非常相似,容易产生共鸣所致,他的诗词往往能带来极强的共情能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秦观的词超越了一般婉约派的浮华艳丽,把男女爱情和个人的人生际遇融合在一起,从而升华到了人生、人性的高度,把婉约词狭小的意象开拓出了阔大的境界,因而也是秦观成为一代词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