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3月3日,天朗气清,王羲之与一众好友在会稽山阴兰亭集会,才子们兴致盎然,饮酒作诗,共计37首,记录为兰亭诗。
王羲之挥笔为兰亭诗写下序言,这就是《兰亭序》,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也早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符号,无数人学习书法的至高典范。
可惜,《兰亭序》的真迹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临摹本。
也有一种说法,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传到了他的七世孙智永禅师手里。
智勇禅师无比珍爱《兰亭序》,据说曾20年不下楼,日夜临习,后传给了他的弟子辨才。
再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痴迷王羲之书法,认为其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为得到真迹,便派臣子萧翼设计,想方设法从辩才处骗到了手。
唐太宗拿到真迹后,喜不自胜,命内廷供奉汤澈、冯承素、诸葛贞、赵模等人各临数本,颁送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
而真迹则被他带入陵墓,成了自己的陪葬品。
那么,《兰亭序》究竟好在哪里呢?
《兰亭序》全篇324个字,28行,纯粹行书,如行云流水,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不偏不倚,既有楷书的方正,又具草书的灵动,笔法巧媚流畅,层次错落有致,称其为神品毫不为过。
世间有了王羲之,书法才得以从质朴注入文人书法的艺术,开一代先河,极大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审美。
千百年来,人们喜爱《兰亭序》,与其说是因为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如说是推崇他的品行旷达。
王羲之一生正直清廉,爱民如子,洁白高傲,在现实中追求浪漫,于行书中抵达理想。
基于此,《兰亭序》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甚至成了中国人与东方人精神内核的一部分。
在《中国书法之美·行书》一书中说,今天所见的《兰亭序》墨迹名本,有虞世南临本、褚遂良临本、冯承素摹本。虞、褚是大书家,先后侍书唐太宗;冯承素是贞观内府专事摹拓宫廷藏品的书手。把这三个本子系在唐人名下,是宋、明、清藏家所定。
现存的《兰亭序》墨迹名本,“冯摹本”影响最大。这个本子摹拓的精密程度很高,墨色的燥润浓淡,锋芒的牵丝映带,涂抹、添字、断笔,都毫厘不爽地再现出来,以至于人们几乎把它当作真迹。
至于该如何从书法角度欣赏《兰亭序》,推荐您阅读这本《中国书法之美·行书》。
这本书包含10幅传世行书名帖的讲解,从书家故事讲到书法历史,又详细讲解这些名帖的用笔、结字、章法、意韵等,对于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从书法的角度了解大量文史知识;而对于喜欢书法的朋友,则能提升书法的认知、品鉴水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