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课件

posted in: 办公技巧 | 0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常见原因1.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人为计数不准确。2.血小板生成不足应用骨髓抑制剂、辐射、再障、巨幼细胞贪血、原发性巨核细胞减少症等3.血小板破坏过多:ITP、TTP、DIC等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脾亢等第一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可称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ATP)或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故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少。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因与发病机制(一)血小板抗体ITP发病机理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关。75%患者可测出血小板自身抗体多为IgG和IgA型。抗体通过Fab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结合了自身抗体的血小板通过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而易被吞噬破坏。难活ITP,抗血小板抗体对巨核细胞成熟有抑制作用。(二)血小板生存期缩短用51铬或111铟标记ITP病人血小板生存期仅2-3天甚至仅数分钟(正常为8-10天)。被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包裹的血小板在脾脏被“扣押”破坏。脾脏在ITP发病机理作用:(1)产生抗血小板抗体;(2)巨噬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补充:ITP患者产生自体抗体的原因有: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发病有密切关系,其佐证有:(1)80%的急性ITP,在发病前9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慢性ITP患者,感染所致病情加重;(3)病毒感染后发生的ITP患者,血中可发现抗病毒抗体或免疫复合物(IC),这种抗体滴度及IC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2.肝、脾作用:脾产生血小板抗体地方;血小板破坏地方;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患者PAIg(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部位;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作用与脾类似。3.遗传因素:现已证明:HLA-DRWa及HLA-DQW3阳性与ITP密切相关。ITP的发生可能受基因调控。4.其他因素:(1)雌激素作用:抑制血小板生成;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抗体结合的血小板。(2)PAIg影响血小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可加重出血临床表现(一)起病情况急性ITP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大多在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多见。慢性ITP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起病隐袭。(二)出血症状:ITP出血常是紫癜型。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紫癜、血疱急性型:出血症状明显,但可有自限性慢性型:出血症状较轻,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诉急性或慢性型若血小板过低80%病例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及迁延数月、数年,未见自行缓解治疗综合治疗:考虑年龄,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紧急处理包括:1.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3.输注浓缩血小板非常紧急时可考虑4.紧急脾切除术一、糖皮质激素:治疗ITP一线用药药物及剂量:泼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恢复正常后逐步减量5-10mg/d,至少维持3-6个月,甚至1-2年。

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松静滴;激素治疗有效率60-90%.治疗作用机制:减少抗体包被的血小板在脾脏和骨髓中的破坏;抑制脾脏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抑制骨髓巨噬细胞对血小板吞噬,促进血小板生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出血症状。二、脾切除适应症: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激素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减量或停药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泼尼松15-30mg/d)才能维持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脾切除治疗ITP有效率70%。预测脾切除疗效因素:血小板在脾脏破坏为主者;对激素治疗有反应者;对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良好者。脾切除副作用:继发感染;10岁以下儿童暂不宜作脾切除;老年患者疗效较差。三、免疫抑制剂适应症:对激素及脾切除疗效不佳者;对激素治疗或脾切除有禁忌或复发者;需较大剂量激素(泼尼松>30mg/d)才能维持患者;难以耐受者。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A。副作用:白细胞减少,胃肠反应,肝肾损害,周围神经炎等。应用需慎重考虑。四、高剂量静滴免疫球蛋白适用于:危重型ITP:出血明显,危及生命患者;难治性ITP:激素及脾切除无效者;不宜用激素治疗的ITP:如孕妇、糖尿病、溃疡病、高血压、结核病等;需迅速提升血小板的ITP患者,如急诊手术、分娩等。

剂量:0.4g/kg.d,连用5天,有效率60-80%治疗ITP机制:封闭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抗体产生;中和抗血小板抗体和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五、抗D血清输入适应症:儿童ITP或难治慢性ITP;输入抗D血清后Rh(D)抗原阳性ITP。注意:可引起轻度溶血;对Rh(D)阴性无效;血小板上升缓慢;不适用于脾切除后患者。六、达那唑()弱化的雄性激素。剂量:10-15mg/kg.d(0.6-0.8g/d)分次口服机制:抑制巨噬细胞FC受体的表达,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副作用:雄性激素作用;肝损害。七、血小板悬液输注适应症:急性ITP血小板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